人格特質的定義?

人格特質是每個人在成年之後,會在個人行事風格以及人際關係上面,有一定的表現方式或模式,在小時候我們稱說是孩子的氣質,在成人之後我們稱為人格特質,也又是俗稱的「個性」或「性格特點」等。比如說一個人做事很情緒化,或者是一個人毫無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借用了這個詞,使之成為一個專門的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對於人格特質,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義。

  • 1. 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說:"人格乃是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身心體系"﹔
  • 2. 艾森克說:"人格乃是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個人性格、氣質、能力和生理特征"﹔
  • 3. 卡特爾說:"人格乃是可以用來預測個人在一定情況下所作行為反應的特質"。

人格特質的分類?

現代醫學和心理學証明,性格是心理和大腦功能的表現形式,人的性格根據心理素質可分為A、B、C三種類型。
   A型性格的人爭強好勝,說話聲音響亮,走路急促,常有時間緊迫感,心胸狹窄,并具有泛化式   敵意心理,往往樹敵太多,動輒發火。
   B型性格者相反,從容不迫,心胸開朗,與人為善。
   C型性格者主要表現為內向、緘默和抑郁。
     現代醫學証明,人體接受的信息量,就是人處于怎樣的信息負荷狀態,是十分重要的。C型性格的人,由于其人際交往少,感情交流少,經常處于信息低負荷狀態,所以容易患癌症、精神病、胃潰瘍及各種疼痛症。而A型性格者只顧拼命工作,這樣又會出現極端信息超負荷狀態,從而使身體生病。人類需要處于一個最適宜的信息超負荷狀態,既要避免由于孤獨等原因出現的信息低負荷狀態,又要避免極端信息超負荷狀態。

人格的途徑

1.特質論:

  人格的特質取向嘗試找出並描述直接影響個體行為的基本特質。特質取向的研究重點在於公眾人格,關切的是對於人格的描述以及行為的描述。特質論認為個體在某些人格向度上相異,而每一種人格向度代表一特質。因此我們可以採智力量表、情緒量表、攻擊性量表等來評量個體。為了對人格做完整的描述,我們必須知道個體在向度上的情形。

  特質(trait)是指個人有別於他人的特性,這些特性是較為永久且一致的。我們利用友善的、小心的、有智慧的或焦慮的形容詞來描述我們自己或別人時,就是採取特質論的方式。這些字眼較為抽象,都代表著某種行為。

2.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強調的是決定行為的環境或情境因素。行為乃是個人和環境變項持續互動的結果。環境條件經由學習塑造了行為,而行為繼而形成環境,個人因素和情境因素彼此互相作用。因此要預測行為必須了解個人特質如何與情境特質交互影響。

  因為社會學習論特別強調引發特有行為的情境變項,且必須準確地指明這些變項,所以對臨床心理學及人格理論的貢獻頗大。社會學習論使我們對人類的行動有進一步的了解:人類的行動是對特殊狀況的反應,而不是內在、潛意識力量的象徵性表現。社會學習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我們行動的狀況上,並透過狀況的改變來改變行為。

3.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對人格的看法和特質論差異頗大,特質論者透過我報告的方式,由個人描述自己,來發現穩定的人格向度。相反地,心理分析論則根據對個人人格的深度研究,來說明人格,同時,依照心理分析論的看法,動機是潛意識的(unconcious),自我報告不見得正確。

  佛洛伊德把人的心(mind)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較少,代表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而大部分掩蓋在水平面以下,代表潛意識。潛意識是衝動、熱情及原始本能的儲藏庫,影響我們的想法及行為。這種心靈的潛意識部分,正是佛洛伊德所要探討的對象;探討時,他採用自由聯想(free-association)的方式。所謂自由聯想是指個人必須把浮現在意識裡的想法、行動等,報告出來,而不管這些想法或行動多麼可笑、瑣碎。利用自由聯想法,再加上夢的回憶、早期的童年記憶,佛洛伊德玄思默想地找出決定人格的要素。

4.人本論:

  探討人格的人本論者頗多,雖然他們著眼的方向不太一樣,但都強調人類有自我導向、自由選擇的潛力。他們相當注意「自我」及個人主觀的經驗。

  人本論反對心理分析論及行為論的概念,認為這兩個理論對人性的看法太機械化--以為人在內在本能或外界刺激的衝擊之下,是無助的。人本論者很少用動機架構來解釋行為,而常用個人對自己的知覺、個人的現實經驗及個人對世界的看法,來說明個人的行為。

  大多數的人本論都強調人性的光明面--每個人都想使自己成長及自我實現。他們也強調「此時此地」對個人人格的影響,而不強調兒童早期事件的影響力。

  羅傑士(Carl Rogers,1970)可說是人本論的先驅。他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欲了解行為的最好方法乃是從個體的內在參考架構著手。「個體擁有基本的傾向努力去達成、維持以及助長個體經驗」。「個體把他所知覺和接受的感覺經驗統整成一協調的系統,如此有助於他接納其他的獨立個體」。

 

引自:  http://health.edu.tw/health/upload/tbteaching_kb/d20031128041728.do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