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m Song 附中文字幕
這是去年上認輔課程時, 老師放給我們看的短片......其實有時, 我也常常自嘲, 被<制約>的反過來變成是我, 而不是小朋友~~~不知道為什麼, 今天看到The Mom Song的感觸就是特別深. 所以, 就換個片子啦 ^.^

目前分類:教學專區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心理分析治療實施


精神分析治療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大家對精神官能症有了一個概念之後,或許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好像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症狀,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患了精神官能症呢?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判斷一個人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

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焦慮不安、極度的恐懼、憂鬱,重複的出現惱人的意念成強迫性的動作,以及過份擔心自己是否身患重病等,而其程度已經嚴重到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時,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患了所謂的精神官能症。

比如說,當我們感到有些疲倦,腰酸背痛,或胃口不好時,通常會不以為意,然而有些人都顯得非常擔心和憂慮,他們到處去求醫,害怕自己會不會得了不治之症,就算醫師檢查後認為一切正常,他們仍然不太放心,為了這些小毛病而心情恐慌不安,甚而到惶惶不可終日的地步,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精神官能症的例子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理危機指的是個人因面臨了某些內在或外在的刺激、壓力成挫折,而必須動用更多的能力成使用前所未用的方法去克服這些壓力成挫折,才能使個人維持原來的心理平衡狀態。

造成心理危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來自心理社會壓力,而這些壓力帶來的衝突大都與重要親人別離或與性衝動、攻擊心或依賴性慾望約滿足與否有關。常見約有身體重病、重大的失落(如重要親人死亡)、重大失敗(如破產、聯考失敗)

個人在面對危機或壓力時最常見的反應是逃避和攻擊;在此種情況下個人會表現出焦慮反應,如在心理方面會有緊張、憂慮、煩躁、害怕或恐慌;在身體方面會表現出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的身體現象,如:心悸、盜汗、手抖、腹痛、腹瀉、頻尿等;另外在行為方面,則會有失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產生。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官能症的基本症狀是焦慮,由焦慮再引發出來各種精神方面及身體方面的症狀,所以精神官能症的症狀可以分成精神方面及身體方面兩個部份來敘述。

典型的焦慮症狀是一種無特定對象的害怕感覺,病人覺得不安,心理面好像在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似的,但仔細推敲起來又找不出到底在擔心害怕什麼事。

由於心神不安,做事情可能就無法專心,覺得記憶力變差,有時候脾氣會變得不好、容易生氣。睡眠不好也是常見的症狀,包括不易入睡及容易醒起來。

在身體症狀方面,焦慮會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因而造成下列症狀中的一部份或大部份: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妮繼承和保持佛洛伊德的一些基本觀念,如壓抑、抗拒、移情、自由聯想,但極力反對佛洛伊德的戀母情結及把人格分為原我、自我、超我。

她認為Libido的學說與國情不符,當時的美國社會要面對的是經濟和失業問題,這種社會壓力和環境所引發的焦慮問題,都不是Libido的泛性論可以解決的,所以在長達15年的臨床效果不滿意之下,才正式與精神分析學派分裂退出精神分析協會。

荷妮從更廣泛的社會体系中探討人格的形成和精神官能症的病因問題。他認為佛洛伊德論及的文化與精神官能症之間的關係,是視為一種〝量〞的關係,這是錯誤的,兩者之間應該是一種〝質〞的關係,是文化傾向的性質與個人沖動的性質之間的關係。

 

基本焦慮: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魂未定之後──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兒童篇)

曾美鳳、陳信昭

一般人在經歷生活壓力或傷害嚴重程度較低的意外事件時,可能產生像焦慮、失眠、精神無法集中、沮喪等心理反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大多會恢復到正常的心理狀態。然而,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是指在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後,表現出超乎一般的創傷心理反應,包括症狀維持的期間長度、症狀強度與種類、患者的認知與情緒及其因應模式等,造成患者身心極大的痛苦,且危及其心理社會功能,嚴重者容易併發其他身心疾病,如憂鬱症、物質濫用、人格違常等問題,其影響層面甚鉅,不容忽視。

由於兒童的身心尚未成熟,認知與表達能力仍在學習、發展中,若經歷重大創傷,其發展出PTSD症狀的比例遠超過成人,且其在創傷後反應出的症狀有其特殊之處,需要特別留意辨識,並提供適切的照護介入,以協助其順利成長,發展正常的人格與心理健康功能,減少由該疾患可能衍生之社會成本。本文即從症狀辦識、預防介入、家長調適等三方面,介紹兒童創傷壓力疾患的相關概念,供作兒童重要他人的衛教參考。

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辨識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  http://tsw.hhups.tp.edu.tw/fcyan/%C0u%C2I%AAv%C0%F8%AAk.htm

  所謂的優點治療法就是找出孩子的優點並支持他。利用優點治療法支持療法更能幫助我們的孩子順利轉銜,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套一句廣告詞,﹝這社會沒有推介不出去的孩子,除非碰到不會教的父母親﹞。在為孩子做生涯規畫前,要了解孩子有哪些優點,先做評估,我們特教界有一個口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山上住;山上沒得住,爺爺家中住。」總之,總有地方讓孩子去,而眼前的障礙也一定可以順利跨過去的。

  除了優點療法之外,還應該有「支持療法」,一種是政府單位的支持;另一種家長的支持,是家長自己幫自己孩子找出路。因此,轉銜也是一種具體的行動療法。這種任務並不容易,但只要是適當的、適性的,針對這個孩子設計的生涯規畫,我們就可在知己、知彼、抉擇行動和支持系統當中,透過優點治療法和支持治療法,來幫助我們的孩子順利轉銜。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二天,收到這封E-mail 時,覺得這篇文章的內容還不錯
當父母若未能及時把握親子關係的建立
日後想要再建立或是想要對子女有所<教育>時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

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讓孩子說出心裏的話,首重關係的的建立。
你可能需要學習兩種與人接觸的技巧,其一是表達對孩子的接受,其二是鼓勵孩子表達。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來說最討厭的是什麼??

是從上車的那一刻起, 就聽到小孩在哭

而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旁邊哄他求他的寶貝不要再哭

用盡所有的法寶都無效,直到下車。。。

不論是我下車或他們下車,但對我來說那都是解脫。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涂馨尹、2陳淑樺、3陳靜淑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輔所 2彰化縣竹塘國小3雲林縣九芎國小

 

  • 壹、 前言

家庭是一個互動的單位,家庭成員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有著單純的線性連結,也有著角色互相依賴並且互相影響的網路關係。當家庭中的成員發生改變時,其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會受到影響。尤其當家庭中誕生了特殊兒童,對整個家庭,以及每一名家庭的成員,都會產生極大的衝擊。當家裡出現一位特殊兒童,常容易造成非障礙手足的心理困擾,或伴隨許多問題行為(孟瑛如,1998)。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呃,這篇很專業,

可是我覺得內容不錯

只不過是要花點時間耐心的看~~

商瑞娟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孩子放學回家、書包一扔、便當一丟、脫下的髒襪子亂塞,就跑去冰箱拿飲料坐在電視機前面看卡通。媽媽們一面忙著煮菜,一面囑咐他們「東西不要亂丟」,不然就是大聲叮嚀著「先做功課」。如果屢勸不聽,最後就乾脆說「鞭子來了」「棍子來了」來加以恐嚇。


其實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便花多一些時間在他們身上,幫忙他們打基礎,建立好一些基本生活習慣。剛開始雖然很辛苦,但是日後就容易延續這些好習慣,並酌以增加其他好行為。例如一些簡單的生活時間表建立,幾點一定哄他們入睡、幾點一定輕喚他們起床,每天一定的時間大便,漸漸地孩子們就會有一種規律,由內而出,自然地發生。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教養型態~對子女的影響

這個主題也是上課的內容之一

因為父母教養的方式對子女人格的成長有著最深刻的影響

有幸在網站上找到原著的整篇文章,此雖僅截取部份內容,

但有興趣的家長,可連結下面網址觀看.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格特質的定義?

人格特質是每個人在成年之後,會在個人行事風格以及人際關係上面,有一定的表現方式或模式,在小時候我們稱說是孩子的氣質,在成人之後我們稱為人格特質,也又是俗稱的「個性」或「性格特點」等。比如說一個人做事很情緒化,或者是一個人毫無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借用了這個詞,使之成為一個專門的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對於人格特質,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義。

  • 1. 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說:"人格乃是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身心體系"﹔
  • 2. 艾森克說:"人格乃是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個人性格、氣質、能力和生理特征"﹔
  • 3. 卡特爾說:"人格乃是可以用來預測個人在一定情況下所作行為反應的特質"。

人格特質的分類?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的行為之:說謊

91.9.26.(四)

    「誰打破了檯燈?」當你問了這個問題,有多少次得到結果,只是被一些未曾聽過的,長達二十分鐘的瞞天大謊轟炸?這些謊言充滿了神話人物,神秘的陌生人,或是偷東西的兄弟姊妹。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有沒有說過謊呢?

您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會說謊的呢?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圖蘭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教授李查道爾頓指出,小朋友在2-4歲時的「謊言」,只是一種伴隨語言而出現的一種「遊戲」罷了。學齡前的兒童則學會了在與人溝通時被預期要誠實以對,而說謊在這個時期常常也僅是小朋友的幻想而已。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種自我防衛的機制

王大維  著

在與人相處時,先瞭解自己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知道自己在什麼情境會習慣做出哪些反應。心理學大師Freud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機制,就是當我們遇到一些讓我們感到很焦慮的事情時,我們的自我會產生一個防衛機制,用來保護自我避免受傷。大部分的防衛機制有下列的缺點:
(一)、治標不治本,問題仍然存在。

denny08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